?解鎖“公交+N”新模式,“繡花功夫”推動城市治理一路向前
“民生小事”亦是“國之大者”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“投資于人”,這意味著資金資源將更多用在人的身上,用于發(fā)展所需、民生所盼。期待各地繼續(xù)著眼百姓衣食住行中的痛點堵點,從細處下功夫,推動共建、共治、共享,不斷提升公共服務的溫度和品質。
上海開行“定制公交”,精準對接市民需求,讓日常通勤、上學、就醫(yī)、出游更為便捷;重慶推出“響應公交”,市民通過小程序選定上下車地點后,公交車就像網約車一樣隨叫隨到……據近日《工人日報》、澎湃新聞等媒體報道,近期多地立足乘客需求,解鎖“公交+N”新模式,讓公交服務更暖心、更靈活、更多元。
有的市民乘坐熱門線路上班,提前很久就到公交站臺等候;有的小區(qū)處于“公交盲區(qū)”,居民走到臨近站點需十幾分鐘;有的公交車長期空空蕩蕩,仍然繞著城市一圈又一圈——這樣的場景和體驗,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。公交車如同“毛細血管”,連接著城市空間的各個節(jié)點和角落。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不少城市的面貌和交通路網不斷完善,人們的出行需求更加多元,公交路線和班次也應作出調整和優(yōu)化。
各地探索“公交+N”模式,正是為了推動公交服務的與時俱進。具體來看,“定制公交”滿足的是量大、高頻的出行需求,比如,接送通勤的居民往返于地鐵站和小區(qū);“響應公交”瞄準的是剛性、不集中的出行需求,往往車身小巧,能夠穿梭于狹窄路段和背街小巷,幫助相關區(qū)域的居民克服“出行難”。
值得關注的是,不少地方的“定制公交”“響應公交”并非新車,而是來自對客流不高的線路、運能富裕的時段的深度挖掘,這也為公交公司盤活閑置資源、降低運營成本、推動錯時共享等提供了思路。
毫無疑問,交通狀況和出行品質是城市文明的一面鏡子,也是衡量一個地區(qū)宜居宜業(yè)程度的一把重要標尺。推動交通更加順暢、出行更加便捷,不僅能夠提升市民的幸福感、推動城市更加高效有序運轉,而且有利于吸引企業(yè)“近悅遠來”,讓人才和游客“賓至如歸”,從而撬動更多資源、拉動更多消費,為區(qū)域經濟高質量發(fā)展增加砝碼。
近年來,圍繞改善交通出行環(huán)境,不少地方推出了不少新舉措——有的地方運用大數據實時分析交通流量,靈活切換車道方向,實現資源的最優(yōu)配置;有的地方對人車矛盾集中的路段進行摸排,進一步優(yōu)化信號燈配時規(guī)則;有的地方引入價格杠桿,完善道路停車收費差別化定價標準……
同時,一些更微觀具體的需求不斷被看見、被滿足——為破解孩子“接送難”,一些中小學打通地下空間,構建“立體接送網絡”;為方便老年人出行,一些公交公司對途經農貿市場的公交線路進行適老化改造,在車上增設無障礙設施;為了給群眾就醫(yī)提供便利,一些地區(qū)探索開設“通醫(yī)專線”,連接起大型居住社區(qū)和醫(yī)療機構……
從“人等公交”到“公交接人”,從“人車爭路”到“并行不?!?,這些改變見證著城市治理的“繡花功夫”和公共服務的精細程度,也蘊藏著一種良性互動和雙向奔赴。例如“定制公交”的線路劃定離不開運營方在居民區(qū)的蹲點觀察,交通規(guī)則的優(yōu)化離不開交管部門的調研走訪,還有很多政策微調源于政府網站留言板上的一條建議……城市的核心是人,城市治理的好壞要以市民的切身感受來衡量。唯有集思廣益、問計于民,才能發(fā)現個性化、差異化的需求,才能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,從而凝聚最大“公約數”,真正實現“城市,讓生活更美好”。
如今,人們對公共服務的質量有了更高期待,相關服務的供給也越來越有溫度,越來越“講究”而非“將就”。公共球場、口袋公園、藝術“夜宵”……一處處充滿匠心和巧思的小改變,把人文關懷融入城市的每處肌理,推動公共服務從“有沒有”不斷走向“好不好”。
“民生小事”亦是“國之大者”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“投資于人”,這意味著資金資源要更多用在人的身上,用于發(fā)展所需、民生所盼。期待各地繼續(xù)著眼百姓衣食住行中的痛點堵點,從細處下功夫,推動共建、共治、共享,不斷提升公共服務的溫度和品質。